首页 >党建工作 >正文

体育社会科学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体育社会科学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体社院字[2016]4十三五时期(20162020 年)是我们承前启后、力争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个五年,为实现专业办学的新突破,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十分必要。

       一、十二五期间学院发展基本情况过去五年,我们遵循学校的办学思路、定位和目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基本完成了既定任务,为向更高层次迈进奠定了基础。

     (一)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我院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工作核心,注重学风建设,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竞技水平的提高。1.我院学生在各类竞技比赛中有良好表现。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性或跨省级比赛中,我院学生共获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10人次、三等奖11人次;在省级及以下比赛中共获一等奖14人次,二等奖13人次,三等奖18人次。名次级别人次一等奖或冠军二等奖或亚军三等奖或季军全国/跨省级 6 10 11 省级 9 9 13 校级 5 4 52.社团活动特色明显。我院现有各类社团28个,社团活动拓展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特长和能力,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在2015年学校组织的十佳社团评比中,我院社团包揽了前三名。我院机器人社团2015年获 “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荣誉称号。3.毕业生就业率保持高位。近年来,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3%以上。

      (二)学科专业建设再上台阶。在特色专业建设上,2011年和2013年我院特殊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专业分别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我院 “老年体育方向开始招生。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我院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两个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师资队伍不断优化。近年来,我院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层次不断提高,先后引进博士4人,硕士11人;博士进修毕业3人、在读4人;国外访问学者2人次;每年有40余人次参加国内或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四)科研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我院教师参与国家级课题3项,参与或主持省部级课题8项,厅局级课题16项;在研山东省哲学社科项目立项2项,教育部立项课题1项;获山东省高校体育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3项。发表各类科研论文50余篇。成立了2个校级科研团队。承办了4次山东省社科论坛。

       (五)资源基础不断夯实。十二五期间,我院建成了2个科研基地山东省高校体育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2个培训基地--山东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中国素质教育机器人运动人才培养基地;在济南校区建成了4个专业实验室(特殊教育言语康复实验室、特殊教育感觉统合实验室、心理学心理测评实验室和心理治疗室);先后建立了三十余个实习实训基地。为提高教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良好条件。

      (六)网络文化宣传取得进展。近年来,我院重视并加强学院网络建设,利用网络报道我院发生的新闻事件,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形势政策教育,宣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为讲好体育社会科学学院故事,宣传山东体育学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6年我院荣获山东体育学院网络宣传先进集体

      (七)服务社会特色凸显。在每年一度的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院连续多次获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各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培养需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一些地方性或全国性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我院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达1400多人次。另外,依托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为山东省培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100余人,为山东省全民健身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八)党的建设持续推进。根据中央和山东省委的部署,按照山东体育学院党委安排,我院党总支扎实开展了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等专题教育与实践活动,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党员与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党性觉悟进一步提高。加强作风建设和廉政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风廉政建设得到有效推进。

       二、十三五指导思想、发展理念与发展目标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实施学校五大战略,深化开放办学和协同创新,推进特色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制度建设和资源配置,坚持特色发展,实现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全面提升我院学科专业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学院。2.发展理念对接需求。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国家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双创战略需求和体育事业核心业务发展要求,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更好地履行责任,服务社会。协同创新。以新思维促进教科研改革,协调校内外各类优质资源,加强产学研协同融合,共享创新发展的过程和成果。突出特色。将体育社会科学学院的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特色学科专业品牌、优秀特色毕业生品牌。内涵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制度建设,注重教学科研相生相长,努力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3.发展目标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中心,逐步建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竞赛训练与职业培训相辅、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整体办学水平省内一流,部分学科在国内有较高学术地位,特色型、开放型、教学研究型的高水平的体育社会科学系培养专业能力突出高水平应用型体育人才。

       三.主要任务与措施(一)教育教学实施学校制定的质量立校战略,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使办学质量继续提升。4.对接社会需求,加快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创新培养模式持续研究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勇于改革,坚持质量立校,坚持特色鲜明、内涵发展,抓住高校综合改革这一有利时机,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根据人才需求新环境,主动调整与优化办学方向。集中精力办好健康服务与管理、老年体育、幼儿体育、健美健身、户外运动等社会对相应人才需求大的专业方向,并将其纳入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中心,逐步建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竞赛训练与职业培训相辅,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5.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增加网络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增加可下载资源;重视教学资源应用的反馈,提高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率。研究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学习最新教育教学理论,创新教学形式,以教法促学法。有条件的专业可以更多开辟第二课堂,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推进微课、慕课等教学模式建设。在学法改革上,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包括科学思维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实验能力等。提倡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意识和创造意识不断得到发展。实施开放课堂,鼓励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建立合理的学生学业考核体系,既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也重视学生的技能和实践考核;既重视结果考核,也重视过程考核;既重视标准形式考核,也重视非标准形式考核。6.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为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要求的契合度,我们必须依据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推进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适时合理地调整优化课程培养方案,开展课程改革,明确课程标准。开发形成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精选专业核心课程,提高实践课比重。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校地、校所等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职业资格培训课程。配合学校综合改革,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学生根据需要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7.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利用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将实习实践基地作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培训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纳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组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施行双导师制(学校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科学评价学生创新创业情况。构建和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二)师资队伍8.在现有师资队伍基础上挖潜力。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如鼓励教师参加培训进修,通过教研活动和教师间相互听看课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等。在此基础上,扩大专职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使师生比处于合理的范围。9.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创新创业培训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向双师型或多师型方向发展,提高双师型比例。10.引进人才。力争每个方向引进1-2名高水平或专业紧缺人才,通过引进人才,使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等进一步合理与优化,促成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11.培养跨学科、跨领域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学术领军人才的引领作,培育或强化出一个优势学科(专业)。以此引领教学和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在严格考察的基础上,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或企业专家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高水平企业兼职教师队伍。1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的师德专题教育。配合学校师德建设,形成师德建设评价机制。强化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三)科研工作13.落实学校科研兴校战略。利用好已有的科研基地平台,创造条件建设新的科研平台,以平台建设为基础,鼓励教师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14.突出学科带头人作用,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围绕科技前沿、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着力建设以科研平台为载体、科研创新团队为核心、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学科交叉为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15.争取高水平科研项目立项。营造学术自由氛围,鼓励自主创新,引导教师面向科学前沿问题,努力申报国家级课题,积极申报省部级课题,敢于承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大项目。十三五期间,力争我院教师的科研水平有新提升,科研质量有新突破。

      (四)学生管理与服务16.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管理水平重视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丰富文化载体。继续完善齐鲁传统体育文化艺术节、学生社团文化节、节庆文化等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发新的文化活动。利用好校园文化资源,整合校园媒体资源,发挥校园网、校刊校报、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以及校园人文景观、校史馆等的作用,创建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重视校风、学风、考风建设,以良好的校风、学风和考风影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协会和学生自管会的作用,使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加深角色认同,提高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17.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和创新创业培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通过增加实践课比重,提高实习实训效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根据需要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扩展知识基础,形成多方面能力。尝试实施双学位制度。18.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状况是检验人才培养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指标之一。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契合度,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以毕业生就业检验我们的专业办学效益,调整我们的专业办学着力点,促进专业发展。为此,我们将持续跟踪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动向,了解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生的满意度,掌握实际情况,以调整我们的专业办学方向,完善办学举措。实施办学质量报告制度,发布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促进自我完善。

      (五)资源平台建设19.统筹利用和发展课内资源十三五期间,充分利用双一流建设和高校综合改革的有利时机,利用学校物理资源和已有的17 个教学研究平台,加快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打造1—2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建立5个学生创新创业平台。20.加大开放办学力度,用好社会资源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开放办学,加强与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俱乐部等的联系,提升合作力度。引进企业课程,聘请企业专家兼任学生指导教师,鼓励教师到企业考察培训、挂职锻炼。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着力稳步建设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山东体育学院中世奥幼儿体育教育与培训中心、山东体育学院GT健身学院、山东体育学院爱马人马术学院、山东体育学院省老年体协老年健身指导中心等7-10个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凸显学科专业特色,对接国家和山东省双一流建设计划,突出学科建设的重要地位,建立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重视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力争建立至少50家实习实训基地。

      (六)完善二级学院制度建设21. 探索二级学院有效运行机制。配合学校综合改革方案的实施,建立二级学院教学督导制度,成立学院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下设教学委员会、科研委员会和学生管理委员会三个委员会。发挥督导和学术委员会在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术评价、职称评聘、科研工作、学生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教育和学术氛围。           (七)加强党建工作22.全面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学习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持续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以党章、党纪、党规为遵循,保证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常态化,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23.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堡垒作用。强化思想教育,严明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完善制度建设,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提升党建水平。

       四、保障措施24.组织保障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的设计制定。成立以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专业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领导集体,组织规划的设计,做好十三五期间规划执行的监督和落实。明确任务,细化措施,全程管理,确保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实现。25.思想保障在教师中广泛宣传十三五规划,学习规划,形成共识。将思想统一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办学水平上来,团结一致,献计献策,形成为学院全方位发展和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共同努力的强大力量。26.制度保障通过二级学院教学督导和学术委员会、以及学术委员会下设的教学委员会、科研委员会和学生管理委员会,加强教学质量、学科专业建设、学术评价、科研工作、学生管理等全方位指导、监督与调控。建立激励机制。对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年度考核评优、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员推荐、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形成团结协作、争做贡献的良好氛围